软硬之辩——制度创新红利何时才能拿得到(五)
更新时间:2014-02-08 编辑: admin 浏览 : 次
这是自贸区评价指标的软硬之辩。自贸区改革堪称是充满想象力的“顶层设计”,它抢险滩涉深水,出发伊始,便跳出了在低层次“拼资源比政策”的巢臼,不太在意短期效益,更关注长远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制度创新要红利。因为改革路径正确,虽无急功近利之心,仍收先声夺人之效,揭牌才短短三个月,好戏连台,高潮迭起,制度创新已开始派发红利,风头最健者自然是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商报备环节。
在自贸试验区内,试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年度报告公示制等新办法,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以及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未列入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一般项目,最快四天即可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而原来的办结时间为29天。据最新统计,截止12月9日,自贸试验区共完成企业核名程序超过5000户,工商部门已办结新设企业2194家,主要以贸易类和服务类企业为主,分别占比65%和27%。在新设企业中,内资企业比重较高,已新设2105家,内资注册资本累计456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近2200万元;外资新设企业89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6.2亿美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700万美元。金融改革是自贸区最引入注目的制度创新,它必然带来资本项目管制的松动,而这又是金融体系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必须慎之又慎。某银行高管坦言,金融改革必须三位一体,即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必须同时进行,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两条在目前的中国尚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因此光谈资本项目开放还为时过早。更有业界资深人士疾呼,金融改革进程不宜也不太可能通过局部试点来实现,必须在央行的统一部署下,成熟一项推进一项,而且要步调一致统一推进,因为人为地将统一的大市场割裂开来,必然会造成监管套利、权力寻租,会对金融市场秩序造成干扰和冲击。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贸区金融改革大势所趋,关键是因时而宜,把握节奏,诚如某专家建议,须不疾不徐,张弛有度,必要时可以内外有别,敞开对着海外,对内设置防火墙,比如,人民币的出境应该是“绿灯模式”,允许人民币通过FTA账号投资到境外,不加阻拦,可以是泄洪式的;外汇进入园区则是“黄灯模式”,属渗透式。不难想象,倘若自贸区未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货币自由兑换,几乎所有国际银行都会从全球抽调资金冲入这个“洼地”,因为它意味着至少可获得与中国未来GDP增速相匹配即7%利润,诱惑如此之大,尽皆是制度创新所释放出的红利。
借助网络流传甚广的一篇博文《上海自贸区砸了谁的饭碗?》,笔者豁然领悟到其间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直到洋山深水港建成之前,新加坡是世界第一大港,由此成为世界物流中心,而物流中心一定是资金流中心,资金流中心一定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又一定会派生出商业中心、生活中心、服务中心……,为了处理自己的货物,世界各国的银行都需要在新加坡设立分行,一个人口不足500万的国度,外资银行就近千家,需要员工数十万,服务于银行系统的人员更是层层叠叠呈几何级递增,新加坡想不发达都难,上海自贸试验区循此捷径小步快跑必后来居上。
但一如博文作者慨言,自贸区既不是要把上海变成香港,也不是要让上海和新加坡竞争自由港,更不是要搞一个巨型的免税区或者经济特区,它是要凭依28.78平方公里举一反三,经历一个完整的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创立一个名至实归的监管型政府,使自贸试验区真正成为撬动既得利益集团和现行经济制度的一根杠杆。比如,置国企和央企于激烈的竞争环境,逼迫既得利益集团放弃垄断权,提速政府职能转变时间表,从任何角度考量,这既是改革本身的逻辑,也符合政府的最大利益,软硬指标相得益彰,无一不源自制度创新的滚滚红利。
当然,即使最大胆的改革,也须权衡利弊,切忌操之过急,恰似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亦属建设性持续性创新,全然不同于科技创新,其至高境界乃“原发性破坏性创新”,提倡的是彻底颠覆前人。故而自贸区改革“试水”从容不迫,不失分寸,很有自知之明,在初显溢出效应的同时,原先被香港及部分沿海城市普遍忧虑的“虹吸效应”似乎不见了踪影。据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说,目前全球范围内以美元融资的成本约为0.5%至1%之间,而国内企业人民币融资成本则在8%以上,如果是中小企业,其融资成本更会超过10%。目前香港人民币融资成本远低于内地,比如其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多在4.5%左右,而内地在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全部放开后,一年期贷款利率也仍为6%。加上香港的金融基建、市场配套优势明显,无须担心被上海抢了风头,更不会因自贸区设立而遭遇隔离和边缘化,除非后者靠特殊财税政策“搏出位”。
适成对比的是,上海自贸区志在“种苗圃”,其制度创新红利初露端倪,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悄然向周边地区溢出。据最新报道,临近的浙江、江苏等地正采取积极举措,主动承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比如,浙江嘉兴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确保该地区在分享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的过程中,有可能在未来扩大试点范围时抢得先机。令人欣喜的是,自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天津、重庆、厦门、深圳前海、广州南海、舟山等地也积极开展自贸区报批及相关准备工作,若进展顺利,第二批自贸区会签审核将于12月启动,明年5~6月份有望正式落地。
搁笔之际,眼前闪过另一篇解读文章,谈及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的五大看点,心底微微一振,这五大看点,运作得好,何尝不是五大亮点。窃以为,软指标里隐伏着硬道理,特摘录于下,以飨诸位看官,权作这篇拉杂文字的结语——负面清单:管理服从贸易;境内关外: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服务业开放:“鲶鱼效应”惠及民生;金融创新:率先试行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好奇妙的一盘棋啊,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长短之辩——负面清单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四) 下一篇:登山与超越